阿里巴巴的“”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精通业务的人。这些“”虽然名义上是各个团队的二把手,但在文化和团队建设却具有很大话语权和决策权,其对团队的影响很多时候并不在一把手之下。准确地说,阿里巴巴各个业务团队的运作,基本都是由各自部门的一把手与“”一起决定的。“”是业务团队的合作伙伴,主要任务就是团队的大方向、传承价值观以及搭建好所匹配的团队。 要站在相对的立场上关注团队的长期目标、文化传承和干部培养,业务经理则纯以业绩为导向,关注的是短期业绩的实现。另一个是监督和制衡,也就是说,阿里在用人和组织文化上拥有一票否决的,对于业务经理的决策还有监督和引导的义务。 榜样就在身边,无不是从弱到强,由小到大,从丛生的市场丛林里杀出一条血来;因此,强企,对于当下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但凡能够成活5-10年的中小企业,老板都有几把刷子,有些是擅长产品研发和制造,有些是擅长营销,有些是擅长政商关系的处理和资源整合等等。 因此,老板们更多的精力均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上。至于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尤其是团队的思想工作,他们会觉得太虚,不如做几个产品、搞定几个大客户,控制一些成本来得更实在,更有效。 一些企业连人力资源主管都没有,一些企业连企业文化墙都舍不得做一块,一些企业认为团队建设就是喊喊口号,搞搞拓展,给员工过过生日。当然,能够做到这些,还算是花了心思的;还有其他企业,连这些形式都是不存在的; 一些企业成长历史也有一二十年,可是除了产品展厅外,看不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有价值和意义的实物,更谈不上思想上的洁光片羽。 企业的办公室墙上,都悬挂着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图片与口号。而这些文字,老板都没有看过,甚至也搞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反正,只要起到装点门面之作用,显得不那么土豪就好。 当老板自己都不相信悬挂在企业办公室的那些和的时候,你的员工会相信吗?你的企业文化又如何能够做好呢?你的团队精气神在哪里?战斗力几何? 在与企业家交流过程中,很多老板都会抱怨企业团队不给力,甚至是失四川挖出50米大蟒蛇望。可是,当我问他,在企业文化和团队思想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时,却很难说得清楚。 而企业文化最为关键的是,对价值观的坚守。它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与企业价值观相的,不管涉及到何人,何事,一律不可姑息。 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企业家胸怀与格局的。因为机制的背后是分享,是信任,是包容,是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这些企业家无不具备超乎的气度和胸怀,格局与远见。因此,在这些企业里,良将如云,运转自如,无论如何风云激荡,企业内部却是波澜不惊,云淡风轻。 1、决策机制。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决策成本,如何杜绝感性决策,是中小企业老板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数据化和系统化决策体系的形成,需要企业老板高度重视企业信息闭环的打通,做到数据和其他信息的适时共享。为了能够决策的正确和高效,借用外脑,形成自己的智囊团,尤为重要。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所说,一杯咖啡吸取能量。 其次,在决策上需要体现责对等的原则。也就是,决策需要分级或分层。这里面涉及到主管及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职责、和义务的界定。 而决策机制背后是企业家对管理团队的信任与包容,甚至愿意付出一些试错成本与代价;当然,这个成本与代价是可控的。 2、管理机制:一些中小企业虽然体量不大,可是早早地就患上了大企业病,山头林立,人浮于事,关系错综复杂,工作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企。一些民营企业看上去如同国有企业一般,臃肿拖沓,士气低迷,浪费惊人。 请问,企业的作业标准、授权体系,流程和制度在哪里?如果有,谁在执行,谁在跟进,交付结果是什么,谁在考核,该谁承担责任?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外部市场,在品牌没有取得市场定价权,产品差异化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不在内部挖潜,用机制的力量,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试想,即使你是神仙,也难挽狂澜于即倒啊。 3、激励机制:合伙人机制、共享文化、高标准、严要求和价值交付下的高待遇、高福利;如果没有这些支撑,看上去你用人成本好像不高,可是那仅仅是显性成本,因为团队的不专业,因为团队未能全力以赴,因为团队的内耗,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终因小失大,丢掉的是整个大好河山。 4、招聘机制:强调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尤其是价值观的一致性;强调招聘工作的关键性和严肃性,因为它是团队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招聘工作需要长期主义,对优秀人才的持续跟进和保有耐心。 5、用人机制:用人之长,包容,能够创造企业团队施展个人才华的。而不是既要用人,又要将人的手脚给住。 6、培训机制:培训是员工最好的福利,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培训是一把手工程,需要自上而下。要有制度和组织保障。可是,在我看来,中小企业有内训系统或者商学院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聋子的耳朵,一个摆设而已。 看一个行业,是否有未来,去观察这个行业是否拥有职业经理人队伍;看一个企业是否有后劲,就看这个企业是否拥有职业化的团队。 何谓职业化团队呢?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的队伍。 首先是对管培生的招聘与培训,包括后期的导师制。一个功底较好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引导得好的线年内就能够做到独挡一面;他将成为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力量。 其次,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对于基层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招聘,一定要做背景调查,从品行和职业操守方面严格甄别;严格考查应聘者与企业在价值观方面的匹配度。 第三,是岗位轮换。使用是最好的培训,实践就是最好的导师。岗位轮换,不仅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员工的换位思考;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企业内部的山头主义,提高了组织运营效率。 第四,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具备一定潜力的苗子,应该放到较为艰苦的下和历练,而不是采取揠苗助长方式进行火箭式提拔。 第六:企业决策层每个阶段做适当的深潜,不要一味的听报告,看数据。走到市场上去,走到车间去,深入一线了解情况,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些优秀的苗子。从而避免这些基层可能被一些中层盖住,难以晋升,最终离开企业的不良局面。 第七:构建企业培训体系。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相应培训方式。使得员工能够及时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从而使组织的效率最大化。 第八:价值导向,对于不符合企业价值观,不能交付价值的员工,予以辞退或清除,使团队保持积极的正能量,杜绝劣币良币的现象发生。 当然,要培养和构建一支职业化的团队,还需要在内部上下功夫。比如企业授权体系、流程和管理制度的保障,让真正想做事的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才干,并在与企业一起成长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找到在组织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在我看来,无论企业归属哪个行业,制造什么样的产品;其实,到了最后,人才是企业最终输出的产品。 而这团队后面,是文化,是机制,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思想建设和团队打造上的高度重视,用心用力。 当然,企业家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抛弃投机和浮躁的心态,以长期主义和久久为功的,在短期内不能立竿见影,却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事情上下足功夫,持之以恒,方可大成。 总而言之,文化、机制和团队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企业软实力的黄金三角。它是对企业家们最大的,企业家的商业伦理和价值观,他的胸怀和格局,视野和远见;他的耐心和毅力,他的那一份初心。 我们都在喊做百年企业,比如说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但是,中国企业,超过百年的凤毛麟角,寥如晨星;而日本则有3万多家,也有1万多家;企业寿命超过200年的,日本有3千多家,也有1千多家。 企业家们,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已经大踏步的世界舞台的中央。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更多的是机遇。真的应该好好去审视自己,像重视产品销量和利润一样的去重视企业文化、机制和团队;我想,即使当下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化险为夷,从而实现行稳致远。 曾在科龙集团、TCL集团、志高控股、新日股份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以及立马、台铃等大型民营企业担任高管,历任商学院院长、企划总监、市场总监、营销总经理等职,以前瞻、系统的管理、务实、严谨的作风,良好的职业操守、优秀的业绩,赢得广泛的赞誉。 系新浪网、和讯网、中国营销网,华夏营销网等多个网站的专栏作家;担任《经理人》、《国际广告》、《新营销》、《销售与市场》、《销售与管理》、《成功营销》、《国际公关》、《糖烟酒周刊》等国内主流财经的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