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曾是上海人最不愿与外的一个线年的统计,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了全市总户数的60%。 这样的“蜗居”状况,该是怎样的光景?居住是那样得窘迫,在伸不直腰的阁楼里、在无隐私可言的逼仄空间里,迎来人生中一个个重要时刻。“老底子”弄堂里一字排开的水斗,晾晒的“万国旗”,“72家房客”既时不时拌嘴、又相互关心的邻里情,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生活局促,但梦想还在。80年代,一大批新村工房拔地而起,住房制度的率先启动,许多上海人改善住房条件的梦想成线年代以来,上海把旧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完成了150万户以上的老旧住宅,365万平方米棚户区。 然而,城市是有生命的,建筑是会变老的。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洋房、新村,也渐渐变得老旧。曾经的“上只角”里弄、曾经敲锣打鼓入住的住所,都在时间面前,日益显出“老相”。 经过多年的旧改,留下来的,全是“难啃的骨头”。身处钻石烫金地段,却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的生活,实非普通人所能想象。一面是盼啊盼,盼了一辈子,小媳妇熬成了老婆婆,弄堂小囡长成了“壁橱公主”;一面是旧改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风貌等硬杠杠,有的根本难以盈利,开发企业动力极为不足。 2018年以来,上海旧改进一步提速,当年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近5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2万户。2019年又分别完成55万平方米、2.9万户。截至2019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分别还有186万余平方米、居民9.2万余户。因此,上海在2020年度计划中,明确再完成55万平方米、2.8万户,到9月份已经提前实现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想的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要快一点、再快一点,早一天启动,大家早一天享受到新房子。特别是疫情来袭,成片旧里就成了上上下下挂在心上的事。 今年6月26日,黄浦区宝兴里最后一户居民旧改搬离,这个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个居委会的诞生地,创下了市中心大体量旧改的两个“100%”:仅用122天实现了居民100%签约,仅用172天实现了居民100%搬迁。 10月26日,虹口区史上最大体量的东余杭(一期)旧区生效。破天荒地一次性启动6000户居民旧改,而正式签约率高达98.69%。这也是上海城市更新中心——上海统一的旧区功能性平台——自7月13日揭牌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旧改项目。 这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完成既定的目标,还要在原定目标上再加速,到年底前力争累计完成75万平方米、居民3.5万户。现在,明年的任务也已排定,计划完成7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4万户。至2022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要全部完成! 今年6月,杨浦区武川222弄的153户居民原地搬进了新家。过去,他们的房子因为有厨卫设施,被定为职工住宅类型,长期以来都不属于旧改征收范围。赶上这次“拆落地”后,不仅厨卫独用,还有了电梯,平均每户套内还给出了10余平米的增量,还可以按应政策取得产证。 10月9日,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项目签约首周即正式生效,租赁房和产权房居民签约率均达到99%以上。想想这个小区2110户人家,房型282种,要拆除40幢老旧住宅楼、在原址上新建17幢高层电梯房,还要有市民健身中心,里面要有室内恒温游泳池、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生活服务中心里要有老年食堂,还要让大家都满意,大概最有办法的设计师也要头疼,而这事儿就这么实现了。不仅如此,彭一小区的还是放在整体一期内完成,而对面的彭三小区前后是历经13年分5期探索完成的。为了什么?这里80多岁的老人有500多位,上海在与时间赛跑。 在上海,无电梯的多层住宅约有22万个门栋。其中高楼层住户达100万户以上。有的老人甚至常年下不了楼,成了“悬空”老人,一旦突发疾病简直要一筹莫展。 从前年起,上海加装速度逐年加快,老旧小区变身电梯房已从个案逐步迈向“量产”,单是2019年,就立项624台,超过往年累计立项总和。 静安区临汾街道是上海第一台加装电梯的诞生地,但自当初立项到竣工足足耗时好几年,现如今半年就有36台电梯立项、9台电梯完工。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逸仙小区,29个单元将先后全部装上电梯,成为上海首个全电梯房老公房小区。普陀区绘制了全区加装电梯蓝图,供居民初步判断楼栋加装电梯的可行性;闵行区江川等街道启用了加装电梯一站式服务中心。 家家情况不同,一人一个想法,能让这么多人达成一致,没人统计得清,市里、区里、街道上上下下想了多少办法。 一些房地产自甚至认为上海楼市可能会“上涨”,未必如此,但也反映了不少业主对加装电梯、对房屋增值有预期,可能算是一个原因。 rixifu 更多的人居住的老公房小区迎来了“大”,既有外立面整修、楼道内墙粉刷,又规整、铺设沥青面,有的还有渗水修缮、停车位规划、打通生命通道,“老破小”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从上到下依次为: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苑中心花园、普陀区桃浦镇合欢苑、杨浦区四平街道伊顿公寓、长宁区仙霞街道美丽楼道 从上到下依次为:浦东新区金桥镇永建口袋公园、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文化园、普陀区石泉街道废弃水泵房变身前后 有的人迎来了卫生设施。黄浦区巨鹿上的15户人家,“做梦都想有个抽水马桶”,却因为户型太复杂,在过去20年里一次次方案失败。街道没有忘记他们,去年底,加装马桶再次启动,过去受技术手段所限遇到的难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就连一户5平米的“过道房”,也没被落下。马桶顺利装上了,但看到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街道干部心里还很不是滋味,干脆好事做到底,“顺手”把洗浴设施也给做了。 有的人等来了适老化。随着年龄增长,早期家庭装修中的不少细节,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不少摔跤潜在风险,很多老人有这个想法,但想想装修是个挺的事儿,就搁置了下来。同时,因为是小修小补,品牌装修公司也不愿入局。以前上海是每年面向1000户低保困难老人家庭进行,现在,上海面向更大多数老年群体,在今年9月,启动了这项试点,补贴3000元以内,企业让利,老人再自付一些,首批试点的5个区6个街道,短短3个月来已有700多户家庭提出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