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发资产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群建设 > 正文

第二章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一)

作者:大海 来源: 日期:2021-1-28 1:51:55 人气: 标签:

  企业文化伴随着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企业文化建设也将继续推进,但是问题和发展并存,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出种种问题。中国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了企业文化有名无实,无法真正在中国企业落地生根,从而极大地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只有正视和克服各种问题,走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道,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源于美日、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和飞跃。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引入中国。30多年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广泛关注和重视,形成了一轮“企业文化热”。中国30多年来,线年,而现代企业运作则是最近10年才逐步形成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浪潮是伴随着企业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的。

  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企业管理理论,它的产生是管理思想演进过程的重大突破,对之后的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产生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综合前人各种管理思想和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不断研究和反复实践而提出的。简单来说,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不断重视以及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

  首先,注重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自从1769年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以来,企业管理的发展首先是以“”为中心,即经营者靠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从泰勒从事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企业管理进入到一个“科学管理”的时代,通过严格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效率的管理。但是,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仅仅把企业员工当做一个被管制、被约束的对象,忽视了人的真情实感、自主性以及等,因此科学管理受到管理实践越来越多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流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从“霍桑实验”对员工“社会人”角色的发现到后来的Y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都重视把人的需求、发展和价值实现放在第一位,改变了单纯依靠严格的制度进行强制管理的方法,重视对员工心理行为模式的深入研究,通过尊重和培养员工的自主性实现企业自主管理。因此,传统的纽带和资本纽带作用递减,而文化纽带日益发挥导向和凝聚作用,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文化人”的概念。一个企业不能仅仅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和“社会人”,更应该把员工看成“文化人”。企业文化理论就是围绕“文化人”的概念展开的,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显示了出来。

  其次,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是企业文化理论提出的契机。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争结束后面临发展的重重困境,但是仅仅过了十几年,日本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更是在工业技术的很多领域中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经济的兴起,使美国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一些管理学家和企业家开始对日本企业管理进行认线年,美国出版了哈佛大学沃格尔教授的《日本第一美国要吸取的教训》一书。作者分析了日本企业管理中如何把本国的传统与的管理技术成功地结合起来,强调应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把企业文化当做中心课题来研究,从而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81年,美国出版了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提出“传统和气氛构成一个公司的文化”,“Z型文化有一套特殊的价值观,比如长期雇用、信任、亲密的人际关系等,其中尤以Z型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最为重要”。其实,日本企业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不仅需要足够的物质技术,更需要一种力量。他们一方面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控制手段,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并结合日本固有的民族文化特点,形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企业文化模式,使日本企业具有较强的对外适应力和对内凝聚力,从而使日本经济迅速腾飞,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文化学的产生。

  最后,美国管理学界对自身管理思想的反思和总结直接促成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日本企业的成功让美国管理学界开始反思自己的理论,他们发现美国以往只重视物质、重视规章制度、重视定量分析,以化、程序化为特征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美国著名作家兼投资银行家迈克尔托马斯认为,美国管理学院的专家重理轻文,缺少文科方面的丰富知识,缺乏历史感或从文学艺术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美国企业界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企midd-993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美国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物力和财力等,而在于美国的管理忽视了对人和文化的重视。因此,美国在研究了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后,迅速把目光转向对本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标志着企业文化学诞生的是1981~1982年美国管理学界出现的几部重要著作:《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支柱》、《追求卓越美国杰出公司成功的秘诀》、《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这四本著作通常被人们称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新潮四重奏”。1984年,美国又出版了著名管理顾问米勒的著作《美国企业》,该书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八大原则,即目标原则、共识原则、卓越原则、一体原则、绩效原则、原则、亲密原则和正直原则。米勒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1985年以后,美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开始深入,这一年美国出版了谢恩的《公司文化导论》一书,在理论上对企业文化的含义、形成、功能及演变机制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至此,企业文化学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美国学界的反思和总结,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的,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文化浪潮。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后很快便传到了刚刚的中国。从80年代引入到现在对企业文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企业文化伴随着中国的步伐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虽然中间有曲折,但中国社会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保持了持久的关注,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对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4~1988年间,中国企业经历了第一次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当时许多中国企业对刚刚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同时结合自身的企业状况加强企业和企业作风建设。国有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排头兵”,诸如、二汽、鞍钢、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云南玉溪卷烟厂、王府井百货大楼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引进,国有企业也开始主动学习的现代管理,开始树立商品经济、顾客至上、开拓创新等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

  到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决策,中国的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1993~2000年,中国企业开始新一轮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其中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其企业文化进一步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市场经济的带来了一次更大、更深刻的观念变革。像海尔、联想、华为、宝钢集团等企业成为观念变革和文化创新的佼佼者,他们的企业文化不仅进一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而且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方位的文化体系,文化力的作用得到显著发挥,对内凝聚,对外塑造形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建设。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深,一些大的企业如联想、海尔等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也加快了的步伐。自200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学习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策划和企业文化创新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关于企业文化的研讨会也在全国各地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正规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的企业必须进一步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而企业文化变革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比如,像“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等观念被淘汰,而“企业应追求合理的利润”、“建立企业联盟,实现多赢局面”等崭新观念被更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利益导向的文化”向“诚信导向的文化”演变。21世纪一定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中国企业必须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保持文化的优势,才能让中国企业真正世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取得共识,对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建设仍在不断地进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文化在落地中国企业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70多年前,这个星球上极为聪明和智慧的头脑,时常聚集在纽约比克曼酒店,讨论后工业时代层次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冯·诺伊曼、图灵、维纳和香农等人。在一次讨论中作为信息史上划时代的杰出人物香农指出,信息的意义就在于消除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建立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信息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简单而直接的指标,深刻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说得出来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创造,一大半都和信息有关,包括电报、电话、电影、无线电、大众传媒、计算机、移动通信、卫星技术、互联网等。可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半部技术和商业进步的历史。 本书将信息的发展史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对信息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为我们了解信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和视角。 理解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有效决策,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书中讲述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做事方法,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让大家能够获得可重复性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Copyright @ 上海浦发资产 沪ICP备12033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