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川出事了3月11日,总工会界别小组上,迎来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副司长谢俐。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旁听员的到来使得整个界别小组讨论“热闹”极了。两个半小时内,14名委员发言,无论是来自工业企业、律所,还是基层地市的委员,无一例外地谈起了教育问题。 “我所在的职成司,要服务全国11700来所职业院校,服务对象包括技术人才、企业农民工、社区人才等将近10亿人。”谢俐特别理解委员们对教育的关注,两个半小时里,委员们讨论到了校服美丑、农村缺少教师、高校就业三方协议造假、学历造假等问题,但最受关注的还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们确实需要高端的硕士、博士人才,但其实在企业实际运行中,最缺的还是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孙来燕说,自己去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大学调研时,就多次向学校领导反映,“你们是工程师的摇篮,应该多培养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产业界最需要的还是工程师。” 他用欧洲发达国家的做法举例说,“有的国家,大学本科读4年,工程师要读5年。大学毕业生想当工程师的,还得再补上一段工程师专业的学习。”他认为,当前一些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有的中医药大学甚至也开设了专业,“我就没想明白,大家都在抢这专业干什么。”他介绍,我国专业有很好的基础,包括西南、华东、西北等院校在内的五院校,为我国法律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可以说,现在法律行业从业者大部分都是这些院校出来的。” 但近年来,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很多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开始“挖人”,“西部地区师资被挖墙脚的尤其严重。”他认为,这会使得传统专业强校失去优势,西部高校失去竞争力。 “大学要搞排名,但要分类排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中国要有自己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北大、”,可以把教育领域放开给市场去运作,“只要管秩序、管就行,不要管得太细,让社会来办教育,现在看来光靠力量办不过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王晓峰,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二是提高职业院校的地位,“三本成了高考差生的无奈选择,地位太低,不同的人才要分类对待。” “分类对待”成为这场小组中的“高频词”。王晓峰说,职业教育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农民工,如何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青年职工职业素养,谁来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江广平,要从国家层面支持高级技术工人“走出去”,“比如中国中车中标了美国地铁项目,美国工会组织了大批美国的工人来青岛参加培训、学习。”江广平说,除了美国,OECD国家(经合组织)也经常组织职工来中国交流学习焊接和数字机床的使用等技术,“我们的技术工人也应该多’走出去’。” 就高校转型问题,他说,全国目前现有高校约2800所,其中约1400所本科院校,1400所高等职业院校。“我个人看法,1400所高职中有大约400所办得不错,剩下约1000所在高质量就业、对接产业方面还有些问题。现在在让他们转型,其实一种回归。” 他介绍,去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约为368.83万人,如果按照今年工作报告提出的“扩招100万人”要求,今年高职院校要招生约468万人,“报告讲,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谢俐说,教育部方面正在抓紧研究高职扩招的方案。 据悉,今年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签发,这一方案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未来5年及今后的部署,被称为“职教20条”。“其中一句线条里明确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谢俐说,这从国家层面确定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社会评价不要老是拿普通教育的层次来评价职业教育,高职和本科不好放在一起比,职业教育有自己的体系。”他介绍,“职教20条”提到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双高”(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就是要打造职业院校的“第一方阵”,打造职业院校里的“、北大”。
|